JN江南(中国区)体育官方网站
新闻资讯

精耕JN江南app“榆见文明” 厚培淳美乡风

2025-03-11 17:09:04 [返回列表]

  

精耕JN江南app“榆见文明” 厚培淳美乡风

  文明乡风建设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,是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内在动力。赣榆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“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”的精神,着力做好“榆见文明”系列工程,赋能文明乡风建设,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获得感和满意度。

  建强文明实践队伍,壮大服务力量。一是完善阵地建设。坚持“六有”标准抓实文明实践阵地建设,实现1个区级中心、15个镇实践所、463个村(社区)实践站建设全覆盖。延伸设立区检察院“红萍工作室”、城管局“城市360”等“榆见文明”实践点270个,构建起镇村、街巷、社区15分钟“文明实践+”便民服务圈。二是建强服务队伍。组建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服务队伍800余支,确保文明实践“有人做”。常年活跃在群众身边,开展理论宣讲、教育科普、法治宣传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,推动文明实践“做得好”。

  常态开展实践活动,贴心服务群众。一是阵地有人管。全区各实践中心(所、站、点)均建立常态开放制度,明确开放时间,选聘专兼职文明实践员1500余名,统筹利用党群服务中心、农家书屋、乡镇影院等阵地资源,常态开展全民阅读、文化文艺、便民服务等活动。二是织密服务网。拓展线万元开发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线上导览系统,群众足不出户就可线上预约、游览;实施延时服务,周末和寒暑假期间,三级实践阵地日均延时开放3小时,让群众文明实践有去处;推出晚间服务,立足群众晚间精神文化需求,举办“点亮星夜”晚间文明实践系列活动1800余场次,参与群众达40余万人次,切实做到“群众在哪里,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”。

  打造特色服务项目,强化典型引领。一是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服务项目。立足“山海平原”区情特色,打造“三头三间三好”特色服务项目。在沿海,搭建“村头、码头、船头”服务平台。建立文明实践体验室,成立“海燕”志愿服务队,开展理论“码”上学,解决渔民流动性强、难以参与活动的问题。在平原,深入“车间、坊间、田间”三大场所。打造“果香黑林”等16个电商产业园,组织“乡理乡亲”志愿者进村入户开展理论宣讲,组织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解难题。在山区,开展“照顾好老年人、服务好中青年、教育好青少年”三好服务。成立“邻里守望”等30个老人日间照料中心,开展志愿陪护、义务体检等服务;为中青年免费开展电商培训、提供就业信息;为留守儿童设立爱心驿站,开展“榆你寻梦”等活动。二是培树特色服务品牌。重点针对抓“一老一小一弱”群体需求,在服务品牌上做文章。针对老年人,创设“银发无忧”义务理发、“爱满银龄”健康义诊、“爱心厨房”公益就餐等服务项目,帮助解决实际困难。针对困境儿童,JN江南官网开展“红榆伞 愉快成长”系列活动,打造“柘里友爱”“知心姐姐”品牌项目。针对残障群体,推出“彩虹桥”心智障碍儿童互助照料、“365”手杖等服务项目,带动1000余名社会志愿者扶弱助困。

  建章立制,倡树文明新风。一是为党员干部树规。区组织、纪检部门先后出台《关于严格规范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备工作的规定》《严格规范基层党员推进“人情减负”工作方案》等,明确倡导性和约束性标准。开展“移风易俗我先行 机关干部作表率”承诺活动,提升党员干部践行移风易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。二是为普通群众立矩。出台《“立树传晒 移风易俗”实施方案》,引导群众守规约、除陋习、倡文明。15个镇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村级考核,实行红白事报备和承诺制度,让移风易俗成为群众看得见、摸得着的硬规矩。

  强化宣传,推动新风入脑。在线上,开设“新风小剧场”等专栏,拍摄并播出高额彩礼等系列方言短剧11期,JN江南官网播放量突破20万次。打造“我和文明有个‘约’定”宣传品牌,刊发优秀村规民约60余期。在线下,组织乡土文化人才、文艺团体等创作富有本地特色的文艺作品12个,沙河镇依托镇村集市现场向群众展演苏北琴书段子《移风易俗“唱”新风》,墩尚镇创作《文明新风伴我行》主题歌曲,在镇村传唱,柘汪镇利用四季村晚舞台,群众自导自演《百善孝为先》主题小品,接地气、润人心。

  多措并举,力促新风见效。一是注重活动引领。开展“百家训润福城”“盛世好家风”等家庭文明展示活动,面向全区征集“百个家庭百个家风故事”,推出殷自玉、李新敏等省级以上文明家庭,“百家训·润福城”获评连云港市精神文明建设十大工作品牌。组织好人模范、文明家庭代表,深入农村集市、文化广场,开展“文明新风进万家”故事宣讲等活动,让身边人讲身边事,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。举办移风易俗表彰展演镇村行,塔山镇将“领奖”变为“送奖”,敲锣打鼓将喜报送到“好媳妇”娘家,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新风浸润。二是聚焦制度激励。建立道德典型褒奖嘉许机制,全区设立镇村乡风文明“积分超市”478个,出台积分管理办法和积分兑换制度,激励10万余人次参与积分兑换。三是强化日常治理。建立区、镇日常巡查队伍,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巡查监管,今年以来,现场制止各类大操大办、吹拉弹唱、低俗表演等行为48起,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等不文明行为。

  立足覆盖面和代表性,深挖细评“选”好人。发动网民、媒体、干部群众、文明实践员挖掘身边好人,细心搜集好人好事,累计发现线万余条。依托各级文明单位、已当选身边好人、媒体及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等,从群众认可、媒体宣传等方面规范开展好人评议,扩充好人“数据库”3500余人。联合公安、卫健、民政等部门,共享先进典型数据库,从十类行业领域挖掘好人典型,拓展选树推评渠道。

  ,多样宣传“树”好人。成立“福城好人”宣讲团,走进百个道德讲堂,通过看短片、讲故事、谈感悟等形式,开展主题宣讲600余场。开设“榆见文明·身边好人故事”、凡人善举等专栏,刊发好人故事400余篇。建成赣榆区名人馆、方敬馆、3条好人大道、15个好人广场,在463个村社设立善行义举榜,制作好人故事集、漫画、专题片、音乐快板等文艺作品,以“中国好人”乡村教师柏纪荣为原型创排现代京剧《大树成荫》,作为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作品在全省展演,营造“你若行善,我就点赞”的浓厚氛围。

  ,真情实意“敬”好人。设立赣榆区道德风尚建设基金,筹措128.6万元,累计向326人次发放“福城好人卡”,提供免费体检卡、公交卡、读书卡、观影卡等福利,既给好人实惠,又让好人暖心。把19名“中国好人”事迹写入赣榆名人馆,让好人受尊崇、有光彩。每年举办“福城好人 美德赣榆”颁奖和新春慰问活动,礼遇表彰当年获评的各类好人。组织爱心单位、志愿服务组织与遭遇困境的身边好人结对,帮助解难题、渡难关。

  ,引导群众“做”好人。开办“榆见文明大讲堂”,让好人谈体会做示范,编印《赣榆好人故事集》,组织“红领巾”小讲解员走进村社场馆宣讲好人故事。组织好人群体深入镇村开展“e路理花进万家”理论宣讲、“诗画乡村”文艺演出等文明实践活动5000余场次,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。JN江南官网

×